泰普帝茶膏——能够养绿萝的茶

2015-01-29    叶子   泰普帝茶文化   点击收藏
fiogf49gjkf0d

    茶叶新资源资讯:茶膏作为更高形态的茶,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清。陆羽从唐代的制茶工艺中,发现了茶叶经加工之后自然出现的部分“膏化现象”,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的药膏极其相似。于是,破天荒地第一次将这种物质冠以“膏”记录在《茶经》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茶膏的发现者。

 

    到了宋朝,风雅的宋人更是将茶膏发扬光大。宋是中国古代市民生活气息最浓厚的一朝,上至帝王士大夫,下至平民贩夫,皆爱在宴席中饮用,因此酒、茶及饮食,在宋代均有极大发展。中国古代三百多个皇帝中唯一写茶书的人——宋徽宗,提出一个鉴别茶膏的方法:茶饼的外表如人的面目,茶饼表面含的膏状物质,如果较稀的话,会出现很多皱纹。如果表面含的膏状物质较多、较厚,则膏会粘稠,其表面的纹理不明显,质地坚实。宋时的茶人已经成功地将茶叶与茶汁分离,又将茶汁还原为另一种稠状物质,即茶膏。

 

    在明代,废除了茶饼的上贡,因此茶膏的工艺,到此失传。幸运的是,在茶之故乡——云南,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

 

    公元1729年,在明代消失近300年的茶膏穿越“茶马古道”进贡给大清皇帝雍正,立即获得雍正皇帝的青睐,成为贡品,清朝皇室开始流行茶膏,茶膏的制作也开始变得精细和讲究起来。从乾隆开始,茶膏由“贡茶院”专司熬制,并在生产工艺上做了很大改进,茶膏由贡品变成宫廷制品。在长达200多年间,茶膏作为皇室专用,史上有“八色贡品”之说,乾隆、嘉庆、慈禧、溥仪等也都嗜饮茶膏。上等的茶叶自不用说,连用的木炭都要求是三百年以上的花梨木,这样恒温熬制,保证了茶膏的品质。清朝宫廷茶膏有186道工序和72天的加工周期,使普洱茶膏中的茶多酚、茶黄素以及游离氨基酸达到平衡,最终使得普洱茶膏的口感、色泽最佳,健康成分更容易吸收。做工极为精细、严格。

 

 

 

    由于宫廷对普洱茶膏选料极精,要求极严,这也造成产量极少,且从未在外界流通。但在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普洱茶膏却作为国礼第一次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馈赠。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茶膏从此销声匿迹。

 

    在一次著名的拍卖会上,一块鲁迅收藏的茶膏,仅重3克,竟拍出了12000元的天价,每克达4000元。鲁迅收藏的这批茶膏共有39块,全是清室贡品,外包装是雕满龙纹的木盒子,里面用绘有龙纹的金色绸缎作衬。每块茶膏规格、形状都相同,长宽均为4厘米,高约半厘米。在拍卖现场,这块小小的茶膏备受追捧,观众为了一睹茶膏真容,嗅嗅它的香味,竟然将它挤裂了一角。

 

    2007年,一块82克的清宫普洱茶膏又被人以85万元的高价收购!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清朝光绪年间留存下来的极少量的普洱茶贡品——茶膏,被现今的普洱茶界视为国宝。    

 

    现代茶膏工艺于2002年开始研发,现在已形成一整套的茶膏提炼技术。首先采用最先进的压榨与萃取技术将茶叶中的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并经过超滤与低温干燥将获取的茶汁经冷却的茶晶压制成膏。由于所有的加工环节保持低温状态,避免高温对茶叶内含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及香气组织的破坏,茶味要比其它干燥产品更能接近原茶的固有特色,更贴近原茶的品质。同时,由于超滤技术的采用,也不存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使这种“本味速溶茶”饮用安全性高于传统茶叶,具备“纯净”的特点。

 

    茶膏的文化底蕴如此之深,它与普通茶又有着什么样的优势呢?首先茶膏中的氨基酸含量是目前已知的茶叶深加工产品之中最多的,茶膏的茶叶多酚类(茶多酚)的含量也高于普洱散茶和饼茶;其次茶膏的可溶性总糖(也就是茶多糖)在目前已知的茶叶中属于最高的,它所含的游离氨基酸属于茶氨酸,具有营养和保健功能;而且茶膏中所含茶色素是属于水溶性色素,也远远高于其他茶类。

 

    这样的营养价值,让它有着什么具体的功效呢?首先是解酒护肝的功能。普洱茶膏是自古以来始终享有“醒酒第一”美誉的产品。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也提出“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的观点;其次呢它还可以消食、解油腻、养胃。吃火锅的时候放入一片茶膏,会让你感觉特别的香;而且茶膏还有降三高的功能。据洛阳泰普帝茶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安霞女士介绍,她们茶膏的品牌之所以叫泰普帝,就是说她们的质量稳如泰山,让普天下大众都能喝上这种茶中帝王——泰普帝茶膏。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