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膏——不该被遗忘的养生文化
茶膏——不该被遗忘的养生文化
2018-08-24
日召 万红扬科技普洱 点击收藏
什么是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为什么普洱茶膏比普洱茶更好?
相比于传统普洱茶来说,茶膏的冲泡品饮以及外出携带更加方便快捷,不再像传统茶叶一样考虑茶渣、冲泡工具等问题带来的烦恼,随手放一颗在杯中便可以享受茶膏带来的美好。同时通过尖端生产工艺的制作,茶膏中的功效成分更容易被人体所吸收,而且更加的安全卫生。
按照制作工艺及特性,普洱茶膏简单来说就是普洱茶的精华。

|
古代茶膏
|
唐朝:茶膏的雏形出现
茶膏最早出现有准确记载的年代是在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
唐朝制茶流程图
|
但“茶膏”一词真正出现是在陆羽之后一百多年后的南唐时期。
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宋朝:茶膏的飞速发展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到了宋朝随着茶文化的繁荣茶膏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朝人对于茶膏的探究可谓孜孜不倦。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文青”皇帝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一书。

|
宋徽宗赵佶
|
而且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对“珍膏油其面”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清朝:茶膏的地位得到肯定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
但当时采用大锅熬制的方式制作的茶膏,存在口味、营养上的各种缺陷。

|
雍正皇帝
|
为了提高茶膏品质,公元1729年雍正皇帝开始在宫内设立“御茶房”在借鉴宋代茶膏制作工艺基础上,以名贵的花梨木为碳,玉泉山山泉水为介质,经过186道工序72天制作茶膏。这一时期御茶房制作的茶膏也代表着历史上茶膏制作的最高水准。
宫中御制,普洱茶膏受到贵族推崇。公元1765年,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将普洱茶膏的醒酒、养胃、生津等“药用价值”纳入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

|
赵学敏和《本草纲目拾遗》
|
清朝皇室对普洱茶膏一直都情有独钟。公元1793年,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之际,其曾将普洱茶膏作为“国礼”通过马嘎尔尼转赠英王乔治三世。这份“国礼”至今仍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馆。
现代:科技普洱让茶膏焕发新活力
历史沉浮,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覆灭清宫普洱茶膏制作工艺也随之失散民间。茶膏的发展一波三折,直到2004年鲁迅收藏的三克清宫普洱茶膏在广州获拍,普洱茶膏才重新引起社会关注。
如今在国家大健康潮流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同时,越来越多的茶企也开始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致力于研发养生保健功能更加强大的茶膏制品,普洱茶膏的市场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而作为另一种存在方式的茶膏,更是我们不应该遗忘的养生文化。